首页
龙之皇冠怎么玩介绍
产品展示
新闻动态
栏目分类

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龙之皇冠怎么玩 > 新闻动态 > 晚清第一名妓究竟有多美?声望直追慈禧,著名学者刘半农道出真相

晚清第一名妓究竟有多美?声望直追慈禧,著名学者刘半农道出真相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4:53    点击次数:139

【前言】

中国有两大人物,慈禧与赛金花,前者居朝堂,后者处民间。慈禧令人憎恨,赛金花惹人同情。

民国时期文学家刘半农,在其作品《赛金花本事》中曾言此句。

慈禧老佛爷广为人知,但对其后的赛金花,人们或许较为陌生。

她何许人也,能与大清掌权者相提并论?是因美貌无双,还是有其他缘由?

慈禧之可恨众所周知,而赛金花所历,竟令大文学家心生怜悯,这背后究竟有何故事?

【苏州河上柔波泛】

上海现今车流不息,灯火辉煌。黄浦江穿城流淌,携着时代新风,吹向浩瀚海洋。

然而,上海真正的母亲河实为吴淞江,它是黄浦江的一条支流。

三国时期孙吴政权即在此建设,直至清朝末年上海成通商口岸,吴淞江沿岸一直是上海人的聚居区域。

外国领事规划租界时,为区分地域,将北新泾至黄浦江段命名为“苏州河”,因该河经吴淞江可直达苏州,便于外来人口辨识。

俗话说“上有天堂,下有苏杭”。提及“苏州”,便觉烟波渺渺,如坐画船听雨,充满诗意与温婉,耳畔似闻吴侬软语。

赛金花的故事自苏州河的温柔波澜中启幕。

安徽歙县乃古徽州之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,亦是徽商传说发源地。

1872年,赛金花诞生于此,其父为当地士绅,拥有微薄财富,家境尚算滋润宽裕。

母亲病逝后不久,适逢社会变革,机遇与挑战并存,父亲决定闯荡,便携全家迁居苏州定居。

结果令人失望,家道中落加剧,至赛金花十三四岁时,家境已贫寒至极,连炊具都无法置备,生活陷入困境。

赛金花豆蔻之年,渐展美人之姿,行走街巷间,常引路人频频回首。

在此情境下,一位远亲向赛金花父亲提议,鉴于生计艰难,可考虑将女儿卖至花船,学些小曲做清倌人,亦为一出路。

清倌指卖艺不卖身的歌伎、舞伎,她们凭借才艺表演为生,保持自身清白,不涉及身体交易。

赛金花是否有选择权?她是否甘愿贩卖美貌、陪酒赔笑?这些我们无从知晓。

赛金花自那时起,化名“傅彩云”,使众多达官贵人沉醉于她的魅力,成为了苏州河上最为耀眼的“金花”。

【花国之中称状元】

对自诩读书人而言,风花雪月亦算风雅小事。赛金花因此获诸多称谓,其中最显赫的头衔便是“花国状元”。

直到某日,真状元的出现,为赛金花的人生带来了如梦般的巨大转变。

同治年间,苏州张家巷出了一位学子洪钧,科举考试中一举夺魁,成为状元,随后被派往江西担任学政。

此次因母亲辞世,不得不归乡守制。

到家不久,于街上闻“傅彩云”之名,心中生奇,欲一睹其芳容。

按礼制,守孝官员应禁欲且饮食清淡。洪钧竟有他念,此等行为,实属大不敬,其心可诛。

但清朝已衰败,世人皆求生存,无人理会琐碎之事。即便有人举报,也无人愿费心处理。

洪钧办完母丧,携四五好友寻觅赛金花。终得见其真容,这一见,便深刻心底。

赛金花眼神诱人,风韵独特,致洪钧数日难以安眠,脑海中频现佳人倩影。

经过长时间思想斗争,洪钧决定向相伴数年的妻妾坦露心意,望她们能接纳他再娶一妻妾。

好事终成,经时日,洪钧之计划得二夫人支持,赛金花亦感其真诚与爱护,日渐对洪钧心生异样的情愫。

洪钧返乡次年,赛金花正式成为其第三房姨太,实现从苏州名妓到“状元夫人”的身份转变。

【异国他乡梦故鸾】

洪钧让赛金花加入洪家后,为避风言风语,给她改名洪梦鸾。

除丈夫的关爱外,两位“姐姐”性情温和,宽容善良,对赛金花亦极为关照。

她感受到了久违的亲情与温暖,赛金花对当前生活深感满足。

一年转瞬即逝,洪钧三年丧期已满,即将启程赴北京,接受新的职务安排。

洪钧,这位精通四书五经的学者,未曾料到会被任命为大清驻俄、德、奥、荷四国大臣,摇身一变,成为肩负外交重任的官员。

他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状元出身的外交官。

诏令即下,即刻启程。依国际礼节,洪钧需携夫人同行。

正房夫人王氏,乃传统女性,足不出户,不知世事。竟信家中下人谣传“老毛子食人”,遂主动让出正室之位。

二房见长姐无意参与,又念及大海危险难测,便对此任务兴趣寥寥,唯有赛金花主动请缨,愿意一试。

洪钧思索片刻,认为赛金花虽非正室,但年轻貌美,或许更适合出席公共场合,遂同意她随自己出国。

王夫人毫无嫉妒之意,反而欣然将自己的诰命服赠予赛金花。

1887年5月,洪钧与身为“公使夫人”的伴侣一同在上海码头登上“撒克逊号”邮轮。

抵达欧洲,夫妻主要生活在德国,屡获德皇威廉二世与俾斯麦“铁血宰相”接见,于上流社交圈中游刃有余。

洪钧不负重托,持续学习调研,准确预测一战爆发,并建议慈禧太后趁机加速发展,推进改革,强调“时机紧迫”。

但结果众人皆知。

丈夫专注工作,赛金花亦不懈努力,自学德语与英语,渐渐掌握了基础交流能力。

在宴席与舞会上,她展现的美貌与优雅气质,令西方人对中国有了全新认知,颠覆了他们对沉沦中中国的看法。

海外三年转瞬即逝,1890年,洪钧任期届满,与赛金花一同顺利返京。

三年后,兵部侍郎洪钧病逝,年仅21岁的赛金花守寡。

【彩云离散上海滩】

赛金花不愿一生背负“遗孀”之名,于护送洪钧灵柩回苏州途中,决定离开洪家,毅然前往上海。

这其中,京剧武生孙作舟的鼓动起到了关键作用。

孙作舟乃赛金花故交,提议她自立门户,重拾旧业,凭昔日名声定能迅速走红。

赛金花应允后,于孙作舟协助下,在上海二马路旁租门面,购两姑娘,悬牌匾,重启其周旋于花丛间的生涯。

上海风流场所分级明确,最低为“烟花馆”,其次为“幺二”、“长三”,最高级别为“书寓”,赛金花的店即属此类。

自古以来,凭借些许关联或流量,事情往往更易解决,赛金花深知此理。

如今,她最吸引人的非唱曲与美貌,而是前状元夫人、驻外公使夫人的身份。身为大员遗孀,却涉足烟花之地,这种反差让人无论男女皆感好奇。

馆子开业当日,轰动上海滩,引报纸专报,众人皆欲见“洪夫人”真容。

赛金花为增可信度,将和洪钧的合照置于橱窗,并改名曹梦兰,恢复原名“傅彩云”,以示所言非虚。

据传,赛金花在上海时曾款待李鸿章,李听曲即兴赋诗,尽享欢愉。

俗话道:“枪打出头鸟。”赛金花事业日盛,引当地土著不满,且有读书人见她这状元夫人竟当起老鸨,深感羞耻。

1898年,受老状元陆润庠挑拨,上海知府驱逐赛金花。失去后台支持的赛金花为避免灾祸,选择关门并前往天津。

【转战京城迎全盛】

赛金花抵达天津后,仍受明星般待遇,“书寓”规模甚至超越上海,普通人对此复杂背景并不在意。

租屋位于滨江北道原“金花”妓院旧址,她遂将馆子命名为“赛金花书寓”,并改花名“傅彩云”为更广知的“赛金花”。

“金花班”之所以火爆,既因鸨母名声响亮,也因其独具江南风情,与北国场所截然不同,自然吸引众人前来体验新鲜。

不到一年,赛金花再次遇到贵人,乃户部尚书杨立山。

杨立山安排赛金花定居北京,她住在西单石头胡同。

她独自前来并无多大意义。同时,她手下的“金花班”也已更换地点,在北京高碑胡同、陕西巷等处重新挂牌开始营业。

赛金花对北京不陌生,她从海外归国后,与洪钧在北京官邸居住数年,期间交往的多为高官显要及社会知名人士。

此举确保了“金花班”无忧发展,同时使赛金花成为众人追捧的“名角”,人们纷纷送礼,希望能借她之力牵线搭桥。

赛金花为方便行动,常穿男装蹬锦靴,显得英气逼人。后来,她与一大商人结拜为兄弟,依排行得名“赛二爷”,在江湖上广为人知。

当时大人拜访时,甚至会献上千两白银。若此景长存,赛金花的生活定将永享奢华,沉浸在无尽富贵之中。

遗憾的是,仅不到一年,八国联军即在天津塘沽镇登陆,随后将枪炮对准了北京城。

提及八国联军侵华,我们扼腕于圆明园的焚毁,这是世界文明的重大损失,亦是中国人民心中难以忘却的伤痛。

慈禧与光绪仓皇逃离,留下古城沦陷,百姓深陷苦难之中。

外国人并非如其宣扬般文明,他们烧杀抢掠,久闲士兵四处探寻欢场,遇心仪者便强行占有。

联军占领北京后,首要恢复的工作非商业、非农业,亦非巡警安排,而是确保妓院正常运转。

赛金花此时尚无强烈的家国观念,认为向外国军营介绍姑娘是做大生意的机会,可从中获取丰厚报酬。

直至某日,赛金花的居所遭遇了一群未受邀请的访客。

【议和人臣赛二爷】

数名德国士兵驻于石头胡同附近,突访赛金花家。他们欲寻欢作乐,揣测老鸨手段或许更佳。

当他们争相往里挤时,赛金花以一口流利的德语发言,瞬间使原本嘈杂混乱的场面变得平静下来。

德国兵面面相觑,不解为何大洋彼岸、深巷中的烟花女子竟能说他们的母语,无论如何也琢磨不透。

赛金花不顾对方惊讶,平静续问:“瓦德西先生近况如何?我们已多年未见。”

士兵们闻言惊讶地张大嘴,赛金花提及的瓦德西,乃德意志帝国陆军上将,亦是当时八国联军统帅。

此言一出,小伙子们立刻打消杂念,迅速向长官汇报。次日,赛金花刚用完早餐,便闻门外汽车声响。

两名士兵特意护送她至营地,以便她会见瓦德西。

赛金花与洪钧在欧洲任职期间,已结识瓦德西,并建立了深厚友情。

赛金花因瓦德西关照重焕光彩,成京城焦点。她常访八国联军司令部,且屡与瓦德西共骑高马,招摇于市。

面对外敌,义和团农民军喊出“扶清灭洋”口号,对租界洋人构成诸多危险与麻烦。

外国军队专门打击义和团,导致多人遇难。赛金花闻讯后,心绪难安,愤怒不已。

她对大清统治已绝望,故外军焚烧宫殿、掠夺财宝时,她并无不适之感。

在八国联军攻城时,不仅赛金花如此,众多苦难中的百姓也助外国人搭梯推车,误以为洋人能助他们推翻腐败的清王朝。

现状已变,洋人将枪炮屠刀对准中国人。赛金花即刻找瓦德西,严词指责:“欧陆自命文明,珍视生命,今何以野蛮行事,疯狂至此?”

近代作家苏曼殊在《焚剑记》中记载了此事,同时,刘半农的《赛金花本事》也对同一事件进行了介绍。

赛金花的严正表态令瓦德西难堪,或出于友情,亦或洋人不愿在中国付出重价,八国联军最终停止了行动。

赛金花的事迹迅速流传,诸如“议和大臣赛二爷”、“九天护国娘娘”等美誉纷至沓来,各种荣耀称号接踵而至。

结果仅隔数日,又一意外发生。

德国驻华公使遭义和团杀害后,矛盾再次激化。公使夫人强烈要求慈禧与光绪负责。

据小说家曾朴所述,赛金花再次斡旋,提议为克林德公使建牌坊或雕塑,以表纪念与歉意。

谈判时,赛金花能言善道,展现外交官般风采。公使夫人在冷静思考后,决定采纳赛金花的提议。

1902年,东单建成克林德牌坊,由中外人士共同揭幕。1918年一战结束后,德国战败,该牌坊随即被北京人民拆除。

一年后,法国政府提议下,中山公园内破碎牌坊得修复,其上文字改为“公理战胜”,以此铭记一战之胜。

这座牌坊犹如赛金花命运的缩影,历经波折,坎坷不断。

【陶然亭旁草下葬】

一切归于平静后,赛金花重拾旧业。但人们记忆有限,金赛花的美名并未长久留在众人心中。

牌坊建成次年,"金花班"中一少女,拒续淫业,遂吞鸦片自尽。

金赛花因命案被刑部拘捕,狱中羁押一月后遣返苏州。数年家财散尽,手下姑娘各自逃离,一无所有。

赛金花青春逝去后,十年间如浮萍般漂泊,先后成为孙作舟、曹瑞忠及民政厅厅长魏斯炅之妻,期间两度重操旧业,沦为娼妓。

1921年,魏斯炅病逝后,赛金花拒绝再嫁以保持气节,决定居住在天桥居仁里。

赛金花晚年生活日渐落魄,1936年寒冬,她走完了传奇一生,终年66岁或72岁(说法不一)。

赛金花经北京故友安排,葬于陶然亭“香冢”之畔,墓碑碑文据传为齐白石所题写。